童心满园关不住
——《幼儿园》视听语言分析
作者:段潇潇
《幼儿园》和大多数纪录片一样反映真实,但与其他纪录片不一样的是,它用独特的拍摄方式,技巧体现了童心在幼儿园的禁锢与释放。
本片在视角的选择上独具特点。采用低机位的儿童视角平拍,避免了人物的变形,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与他们平等交流。从技术层面来讲,这种稳定的画面结构也加大影像的客观性,避免了主观刻意形象塑造。但本片也有少量的仰拍和俯拍镜头。如陈志鹏在等待家长来接时,机位较上,形成孤立无援的心理感受。而为数不多的几个仰拍出现在玩具坏了、剃头和打针时,都是孩子情绪波动大,负面情绪占主导地位的时候。打针时,机位格外低,孩子原本可爱的身影和面容在仰拍下扭曲变形,配合着哭声显得格外狰狞。将他的恐惧放大,真切传递到观众心里。 《幼儿园》采用客观的视角居多,但也用特殊视角做了情绪放大处理,体现出一个小小幼儿园内同性的常态和非常态,极富立体可感性。
除了视角选择《幼儿园》,虚焦画面的运用也不同于其他纪录片,它更多反应了幼儿园内孩子的压抑、禁锢
首先,外景几乎全部用的虚化处理。开头朦胧的色块,哗啦啦下雨的室外,雪地里玩到的孩子们,。亦真亦幻的室外活动场景象征着孩子们快乐和情感宣泄的短暂,易逝。其次在拍摄孩子们日常生活时,虚,实相结合的尽头远用也非常普遍如在孩子们上学的第一天,几个哭泣孩子的镜头切换,都存在一个实化的主题和虚化的前,背景。这种刻意的主题突出,一方面映衬了个人的真实,另一方面,也是个体与他人区别开来形成一种心里孤独,难以相互理解的印象。这种虚实对比在大方面也体现在室内外的对比上。因为在孩子心里,室外的世界就是朦胧,空灵的室内的活动空间是真实可感的,但和虚化的室外不同室内,更多的是压抑、拥挤、沉闷。孩子的童心在室内是禁锢的。
《幼儿园》在景别和构图上也表现出异于常态的技艺性的丰富内涵。本片多选取的是 中,近景和特写。能近距离,生动的再现孩子们的状态和情绪变化。 但整部纪录片在影碟上形成灵活,如陈志朋等家长的情节中,先是一个主景拍摄陈志朋远远的背影,下个镜头切,近他回头表情落寞,无奈钟景,放大这一情绪,再切成远景形成无能为力的感觉,陈志鹏面向镜头,哭着走近,全身渐渐有室外的明亮转向室内的黑暗,观众的心也随孩子跌落谷底。但下个镜头是陈志鹏又坐回去,全景镜头让他遥远又孤独,此时,噪音的背景音消失,响起了《茉莉花》。那种寂寥在音乐中被放大,由此可看出,《幼儿园》远景别的选择,是非常灵活的,孩子们心理状况不能用主观的东西改变,但导演巧妙地选择了真实还原和放大处理,一颗童心在景别的变换中沉浮。构图在,本片中也独具特色。如摆椅子那场,画面大部分是红色的椅子,而作为行动主题的孩子却被挤在一个较狭窄的空间里,他的无助也被这种刻意的挤压式的构图放大。孩子们在室内的窗边打闹时,两扇巨大的玻璃窗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外界的灰白,雾蒙蒙和室内鲜艳形成对比,外界处于压迫状态,给孩子们的打闹笼上了一层阴影。幼儿园让孩子们少与外界接触,而外界的力量也在影响孩子们。童心满园,关不住。
在音乐方面,《幼儿园》才用了大部分纪录片有的无声源音乐。最典型的便是五次《茉莉花》的使用。第一次使用,是孩子们第一天上学,每个孩子都负面情绪爆棚,《茉莉花》的响起让孩子们情感释放,依然无余。在陈志鹏等家长时,慢镜头配合茉莉花舒缓的节奏,他内心的焦虑、孤单、无助,就表达了出来。茉莉花将孩子们的喜怒哀乐,被压抑的情绪,释放的情绪揉进纪录片的氛围,又柔化了情绪,深刻体现了童心在幼儿园内的压抑和释放。
《幼儿园》运用大量拍摄技巧,用不同的视角、虚实处理、景别、构图以及音乐的组合应用有目的地表现了在一家小小幼儿园中孩子们童心的变化,将情感融化在客观的镜头中,却让我们感受到“满园童心关不住”。
评语:
评语:评析视角独特,对画面的感悟力较高,但请注意内容比例的安排,不要“视”的内容过多,而“听”的元素分析极少,文章结构问题未能幸免。
———————————©岳阳市九越艺术培训学校 版权所有 湘ICP备1201820号——数据根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信息和我校学员所获校考合格证统计得出———————————